歌声伴随祖国前进
——黑龙江革命老区的音乐故事(五)
白亚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个真实的故事》《好日子》《越来越好》都是在全国广为传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对人民教师的礼赞,《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对我国第一位为环保牺牲的烈士的怀念,《好日子》《越来越好》则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靓丽音符。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2年,在第二届全国“虹雨杯”歌词大赛上,一篇歌颂教师的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出于公正起见,大赛组委会隐去了所有参赛作品的作者姓名,由专家评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被专家一致推举为一等奖第一名。打开姓名封签之前,专家们纷纷猜测:是哪位词家又写了一首如此别具一格、生动感人的大作呢?公开作者姓名后,他们不禁大吃一惊,作者竟是一位远在黑龙江省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宋青松。
宋青松,1963年出生,在山东农村读小学,在黑龙江林区上中学,从牡丹江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黑龙江省穆棱县第一中学当了七年教师。歌词获奖时,他刚刚离开教学岗位,被调到穆棱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宋青松对教师工作的认识是从神秘到清晰,再从淡然到敬重,大致经历了上学时、任教时和离开教师岗位后等几个阶段。
上中小学时,老师是他“仰望心中的你”。在偏远的农村和林区,老师给宋青松的印象是“很美丽”“很神奇”“很神秘”“很有力”,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董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工农兵大学生,讲课时神采飞扬,竟让宋青松对“枯燥”的政治课产生了兴趣。多年后,她讲课时的仪态还在他的眼前浮现如初。教语文的于老师是被平反的错划右派,冬天时在旧中山装外套了一件小棉袄,架着一副眼镜,让人想起他在课堂上讲的孔乙己。于老师教的许多古诗、古文在当时没有教材,是抄在黑板上给学生背的,他是对宋青松的创作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班主任范老师常常穿一身灰的卡中山装,蓄着小胡子,喜欢把手臂成直角背在身后,神气干练。当时,许多年轻老师都在准备参加刚刚恢复不久的高考,范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各门功课优秀,人又聪明,常有其他老师向他求教。临近考试,别的老师都停课复习了,唯有他还在继续教课并当班主任。后来,有的老师考上了大学,范老师却落榜了。还有数学老师、生物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教育,让宋青松走出了蒙昧。
在七年的教学生涯中,老师使他“看到真实的你”。他发现,老师有喜怒,也有哀愁;有讲台上的神气,也有分房、评职称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身上神秘的光环中,有着那么多的辛苦和不易。班主任范老师由于没有文凭,在教育改革时被裁减。宋青松再次见到他是在一次下乡的路上,一辆拖拉机陷在泥里,范老师正一身泥水、满头大汗地往地上卸东西,原来他在一个很偏远的林场做材料员。如果他当时能停课复习,一定会考上大学,还会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听说当年美丽的董老师当了一所小学的校长,他找到那所学校时,却没看到董老师和其他的老师学生,只看到学校仅有的两间教室里仅有几张桌子。村民告诉他,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七八个学生,校长和老师当天去村里动员辍学的孩子上学去了。后来,他在县城的一家小吃店里意外地看到董老师,她是店里的“老板娘”。原来,她当校长的那所学校被撤了,她分到别的学校后又落聘了。语文老师曾说,自己退休后也要写文章,并讲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可一直到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作品发表。回头再看看自己,七年中送走了两届高中毕业生,其中还有几个人考上了清华,而自己仍然在偏远的县城里当着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每当望着空空的教室,他想起每一个座位上曾坐过那些学生,心里说不出是酸楚还是快乐。这也许就是那句“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的最初感受。
到宣传部工作后,老师让他“回望执守的你”。作为一个新闻干事,他的眼界更开阔了一些,看到那么多职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都要比教师好得多。他想,自己只做了七年教师,心里就有些委屈,而许多老师一辈子都在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那些身在偏远乡村工作的教师,其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就更令人揪心。他想,一个人能一辈子从事这样清贫的事业,需要多么高的精神境界,“这时我对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才有了那句‘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时逢儿子出生,宋青松先写了一首《长大后我成了你》,表达儿女当父母后对老人的理解;又想起了几年来对老师这一题材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献给老师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词艺术地再现了自己对老师的认识过程,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样,成为对教师的礼赞。
1993年,这首词由王佑贵谱曲、张秋秋演唱,获全国首届mtv大赛金奖。经过1994年央视春节晚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全国广为流传。有人对宋青松说,这首歌很美、很甜,宋青松却告诉他们:“写这首词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酸的,甚至有些苦。虽然我自己现在也说这是对教师的颂歌,但是我想你把它当成一个教师的心声、甚至感慨也许更准确些。”
尽管今天教师的地位和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他还是希望人们能更多地理解教师的辛苦和奉献。作为赞美人民教师最好的音乐作品之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入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2019年又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8年是“世界环境保护年”,国家环保局约作曲家解承强写一首环保题材的作品,并给他讲了一个姑娘为救丹顶鹤而献出23岁生命的真实故事。故事深深打动了解承强,于是就有了陈雷、陈哲作词,解承强作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1989年,青年歌手朱哲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第一次演唱了这首歌。演出前录唱时,她多次落泪。演出中,偌大的体育馆内鸦雀无声,观众们被歌声中的凄美故事深深吸引: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
只有片片白云为她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
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歌中的女孩儿,就是齐齐哈尔市的养鹤姑娘徐秀娟,而《一个真实的故事》,还要从徐秀娟的父亲讲起。
1975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湿地保护区开始筹建,当地的一位渔民徐铁林成为第一代养鹤人。当时,湿地中的丹顶鹤只有140只左右,濒临灭绝。徐铁林腾出自己的家做保护区的办公室,和同事们艰难跋涉在沼泽地中,在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香港面积的保护区内,几乎摸清了每一处鹤巢。他多次遇到受伤的丹顶鹤,把它们带回家像孩子一样悉心照料,再放归大自然。这一切都被他的女儿徐秀娟看在眼里。
1981年,17岁的徐秀娟到保护区和父亲一起饲养丹顶鹤,成为我国第一个养鹤姑娘。她很快掌握了养鹤的全套技术,孵化丹顶鹤的出雏成活率达100%,创造了当时保护区的历史高度。她驯化的小鹤还能听人指挥跳舞、飞翔,令人赏心悦目、击掌欢呼。为了提高自己,她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进修。他曾背着老师和同学,数次献血换钱来维持学业。进修结业后,她受邀到刚筹建的江苏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那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那里建立一个不迁徙的丹顶鹤野外种群,将是一个重大突破。她毅然带着三枚鹤蛋,依靠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辗转2500公里,历时三天三夜到了盐城。接着,她又和两个助手日夜守护,孵化鹤雏,小雏鹤终于破壳而出,不久后展翅飞向蓝天。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爱鹤,爱大自然”“我愿在茫茫荒野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我愿为我所热爱的事业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1987年9月15日,两只天鹅在玩耍时走丢了,徐秀娟寻找到深夜,已经筋疲力尽,终于找回了一只。第二天,远处传来的天鹅叫声让她又振奋起来,顾不得疲劳,她跳下河向对岸游去。几个小时后,天鹅找到了,徐秀娟却献出了23岁的生命。据说,当从河中打捞出她的遗体时,有两只丹顶鹤徘徊在她的身旁,不停地低下带着红冠的头,用长长的尖嘴整理她湿淋淋的衣服。
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她为烈士,她成为中国环保战线的第一位烈士。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的宋健在《纪念仙鹤姑娘》一文中写道:“春春盎盎,不足以比其心灵美;秋秋皎皎,不足以表其品格高。”《一个真实的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徐秀娟牺牲后,她的弟弟徐建峰说:“失去家人是最痛苦的,大姐留给我的不只是光环,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1996年,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当起了护鹤人。他对鹤的感情一点儿也不比姐姐少,对每一只鹤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事没干完不下班,鹤病了没治好不回家,经过他饲养繁育的丹顶鹤有上百只。2014年4月18日,徐建峰一整天都工作在湿地里。他发现了一只丹顶鹤鹤雏和一枚鹤卵,就把它们救回了繁育中心。19日凌晨,徐建峰从家回到繁育中心进行看护,由于连日疲劳,在返回家的途中落入水中,不幸遇难。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工作证里藏着一张姐姐徐秀娟的照片。
故事还在继续。1993年出生的徐卓,是徐建峰唯一的女儿,是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长大的。她也做出了一个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循着爷爷、姑姑、爸爸的足迹,做第三代守鹤人。她原本在东北农业大学学园艺,爸爸去世那年,转学到了东北林业大学,改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读完本科后,她放弃了令无数人羡慕的保研机会,毅然告别大城市,回到了扎龙。
每到夏天,她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草丛间监测检样,周围蚊虫成群;冬天到了,她在凛冽的寒风中,踏入冰冷的沼泽地进行鸟类调查。她延续着父亲的习惯,在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记录着丹顶鹤饲养、繁育、防疫救治的信息与过程,还有栩栩如生的丹顶鹤手绘图。她说:“我们家两代人已经为丹顶鹤在中国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懈努力,到了我这一代,不能断了传承。”“我会让丹顶鹤与我们家的美丽情缘延续下去,哪怕像姑姑和爸爸一样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2018年5月,徐卓登上央视《朗读者》舞台,向人们讲述一家三代人与丹顶鹤的凄美情缘。舞台上又一次飘起歌声:“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还在延续……
《好日子》《越来越好》
人们对《好日子》和《越来越好》两首歌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始自于黑龙江省的两台晚会。
《黑龙江日报》创刊于1945年,是国内创立最早的省级报刊之一。1995年,报社为了搞一场“《黑龙江日报》50年”电视晚会,请当时在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部担任导演的车行和李昕创作一首歌曲。从1978年至199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行和李昕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下过乡,当过工人,经历过许多坎坷,对这种变化有着深切的体会。
车行觉得,作为媒体的报纸和电视,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反映百姓的呼声。改革开放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舒心。创作这首歌,要反映出老百姓喜气洋洋,在改革开放中享受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心情。《黑龙江日报》创报50年是个好日子,人民群众希望过上好日子,歌曲就叫《好日子》好了。
李昕认为,好日子就是要喜庆热烈,还有对未来的向往和美好的祝愿。他平时注意音乐语言的积累,熟知几百首中外歌曲,朋友送其外号“中华曲库”。心中有情感,音乐有积淀,他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谱曲。
《好日子》作为晚会的开场歌舞,首先呈现出一幅欢快吉祥的景象:“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
在这种欢快吉祥的气氛里,道出了晚会的主题和人们的心愿:“今天是个好日子,五十年奋斗是光荣。明天是个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
晚会获得了很大成功,观众对这首歌更是赞不绝口。晚会结束后,他们觉得这首歌很有时代特征,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切身体验,还能进一步深入人心,所以又对歌词做了调整,把原来的“今天是个好日子,五十年奋斗是光荣”变成“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就能成”,并尝试着把歌曲邮寄给了中央电视台,结果在1998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播出。
2000年,车行和李昕又为黑龙江省一个关于扶贫的晚会创作歌曲。这时与他们创作《好日子》的1995年已经相隔五年,世界进入了新的千禧年,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车行和李昕到一些市、县参观采访,深深感到国家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车行想,如何在《好日子》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那就是“越来越好”!
车行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和李昕还在黑龙江电视台工作,我们的办公桌是面对面,我就问他,‘越来越好’这个命题怎么样?他当时就很兴奋,说这个作品成了!”《越来越好》中没有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房子大了电话小了”“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这些细节生动地反映出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音乐创作上,李昕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元素,这样既和《好日子》一样喜庆热烈,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好》在省里的电视晚会上反响热烈,接着就成为了2001年央视春晚的主打歌曲。
《好日子》和《越来越好》是姊妹篇,歌词朗朗上口,音乐优美流畅,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老百姓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靓丽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