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
一千二百多年前,圆月皎洁,有一老翁在月光的笼罩中,独自沉思,仰天长叹,一阕《八月十五夜月》戛然而生。此后,中秋月圆之夜,因他而凄婉;中秋的诗词,也因《八月十五夜月》而竞相争放。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中秋都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赏月,或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不同于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的闲适从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豪放不凡、李白《月下独酌》的放浪形骸,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更多的是沧桑沉淀。
杜甫的中秋,是一种深情。在我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因为这时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特别是秋夜,碧空万里如洗,地上明月如霜,所以人们对中秋格外的喜欢,赏月、赏桂花、吃月饼思乡怀亲、放孔明灯许愿祝福。文人墨客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然而,在这样的夜晚,没有电话相通,没有视频可以瞬间天涯变咫尺。家中的人儿,不能相见。杜甫唯有长叹:“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归期是何夕,深深的思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杜甫的中秋,是一种豁达。中秋之夜,月亮分外的圆,月光分外的亮。目光所及皆是满月,此情此景,最能点燃诗人的情愫。杜甫一生坎坷,如同诗中的“转蓬”,遇风飞转,四处羁旅。在八月高风怒号中,他没有沉溺于个人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困境中,而是乘舟南下,书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慨当以慷。
杜甫的中秋,是一种气概。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在蜀中避乱,不但不能北归,反而被迫南下,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船上。日暮西山的他,自嘲为乾坤一腐儒,在病卧江村,穷困潦倒时,“落日心犹壮”的他,仍然时刻挂念着济天下、济苍生。著名诗人冯至曾说:“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是一位足以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家。杜甫的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杜甫的诗,饱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这些沉重的感情,激励着后人去开创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中秋之夜,月圆之夜,抬头望星空,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杜甫的中秋:“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感受那一半凄凉一半感动,一半忧伤一半清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