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伴随祖国前进
——黑龙江革命老区的音乐故事(三)
白亚光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到黑龙江省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看到黑龙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北大荒人的歌》《喊一声北大荒》和《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歌颂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代表性歌曲。
《北大荒人的歌》《喊一声北大荒》
在两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地理、神话传说著作《山海经》中,就出现了“大荒北”的地理概念,大体指长白山以北的老爷岭和完达山一带,为女真族和满族的祖先肃慎族生活之地,与后来所说的“北大荒”有相吻合的地方,但后者的范围更广一些。无论是“大荒北”还是“北大荒”,一个“荒”字表明这里是异常荒凉之地,又寒冷,又蛮荒。从1947年开始的以后几十年里,先后有14万复员转业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军这片亘古荒原,他们就是“北大荒人”,《北大荒人的歌》的词作者就是其中一员。
王德,1937年出生,1954年随部队到北大荒东部的密山。他曾说:“我是建国后第一代北大荒开发者中的一员,对此我颇引以为荣。”第一代北大荒人中有老红军、抗日英雄,大多是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硝烟炮火中凯旋而来的复员官兵。他们征尘未洗,便投入到垦荒初期异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
王德身边的战友,有的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被冻伤,还有的在伐木中牺牲,很多战斗英雄珍藏起立功勋章,默默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战斗。对被错划为右派而下放到北大荒的文化名人和后来的知青,王德也多有接触。一些人虽然心怀委屈甚至怨艾,但是在同甘共苦的劳动生活中,在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他们对北大荒的感情是极深的、不能忘怀的、复杂的,其中更多的是刻骨铭心的爱。这是因为他们为北大荒付出了很多很多,也因为北大荒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了他们很多很多,这种回报同样令他们终生难忘。对于几代北大荒人来说,这片富饶广阔、热情而又严酷的土地,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永远不会消失的一部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命运甚至他们的子孙,都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这就是王德心目中的北大荒人。
1987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黑龙江农垦系统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转型期,几代北大荒人的命运令人担忧,几十年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也受到一些人的置疑。这时,王德觉得应该写一首歌,以抒发几代北大荒人共有的、积淀心底几十年的感情。正巧,时任黑龙江歌舞剧院副院长的著名作曲家刘锡津正在为一位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的选手创作歌曲,请王德作词。于是,王德写了《北大荒人的歌》:
第一眼看到了你,
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
站在草原上呼喊,
北大荒啊我爱你。
爱你那广袤的沃野,
爱你那豪放的风姿,
啊——
几十年风风雨雨,
我们同甘苦在一起。
一起分享春光的爱抚,
一起经受风雨的洗礼。
你为我的命运焦虑,
我为你的收获欢喜,
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
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
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
即使明朝啊我逝去,
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歌词深刻地表达了北大荒人内心的感情基因,揭示了北大荒人与这片土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歌颂了可贵的北大荒精神。它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更饱含着无私的大爱。王德曾说,歌词里“你为我的命运焦虑,我为你的收获欢喜”中的“焦虑”,正是他当时的真情流淌和多年的心血凝结,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刘锡津看到王德的歌词后,感觉得它极为准确地表达出北大荒人的真实心境,语言淳朴却意境优美,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与说教,却能立刻使人回想起那个激情的岁月,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思想与感情的共鸣,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谱曲。
歌曲一经问世,便产生了极大反响。在第三届全国“青歌赛”中,创作、演唱分别获得了最高奖,殷秀梅等歌唱家也先后演唱了这首歌。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首歌被几代北大荒人和普通百姓所喜爱。北大荒垦区郑重地将它选为“垦歌”,老农垦唱起它总是热泪盈眶,风华正茂的新一代农工唱起它依然激情满怀。
此时,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垦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大荒”应该改叫“北大仓”。对此,一位老北大荒人创作了《喊一声北大荒》,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尽管你不再荒凉,
尽管你不再迷茫,
我还是亲亲地喊你北大荒。
尽管你连天麦浪,
尽管你遍地粮仓,
我还是亲亲地喊你北大荒。
喊一声北大荒,
能喊出勇猛,喊出顽强,
能喊出血气方刚。
喊一声北大荒,
能喊出纯真,喊出坦荡。
能喊出热泪两行!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蒋开儒。他193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50年参军,因为家庭成分问题,1958年被转业到黑龙江省穆棱县。从蒸蒸日上的军旅生活突然转到地方,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寒冷的北方,蒋开儒感到很不适应。但他很快发现,北大荒人真诚豪爽、正直无私,在艰苦的环境中乐观顽强地劳动和生活着,北大荒是一块充满着干劲儿和激情的土地,便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他在文艺宣传队主要是搞创作,写歌时虽然不能署自己的名字,却也觉得很幸福。“虽然天气寒冷,但一把荒火、一副犁杖,体现的都是战天斗地的火热生活,诗里都闻到稻香。”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蒋开儒才“喊”出了北大荒最为宝贵的东西,就是“真诚坦荡”“勇猛顽强”“血气方刚”的情怀,这种情怀感天动地,永不过时。歌词获全国歌词创作的一等奖,经著名作曲家伍嘉冀谱曲,很快传唱开来,引起社会共鸣,“喊一声北大荒”成为强大和声,蒋开儒也因此在全国成名。
1992年,蒋开儒移居深圳,在那里写出了更为有名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2019年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每当谈起他的创作成就,他常说:“我在北大荒生活了34年,说我是北大荒人也不为过。”“是北大荒收留了我,培养了我。我的创作是在北大荒下的种子、开的花,在深圳结的果。”“黑土文化滋养了我,北大荒人的豪爽打造了我,改革开放的大潮激发了我,是时代节奏和历史风云构筑了我的歌词。”
《北大荒人的歌》和《喊一声北大荒》就像陈年老酒,时代越久,就越有味道。当年的第一代老军垦,很多人已经故去,一些人至今还生活在北大荒。有人说,也许在路上迎面走来的年过耄耋的老奶奶,就是当年中南海里翩翩起舞的女兵,也许迎面走来的须发皆白的老爷爷,就是当年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战斗英雄,他们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当年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知识青年,也已年届花甲古稀,唱起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想到这些,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现在,国人所吃九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但人们还是要“亲亲地喊你北大荒”。秀丽的兴凯湖边,矗立着北大荒开发的奠基者王震将军的纪念碑,纪念碑下撒着将军的骨灰;北大荒博物馆的“北大荒故人”墙上,镌刻着当年到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地方干部、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共12429个人的名字,其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看到这些,耳边就会响起“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的旋律。这歌声成为几代北大荒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北大荒人用歌声把自己的心声永远留在了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我为祖国献石油》
1964年2月9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向他们披露了大庆石油会战的情况:“他们用较少的投资、比较短的时间,全部自己制造的设备,在三年中找到了一个大油田,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油田和建设了一个大的炼油厂,而且比苏联先进。”1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又号召“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发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工业学大庆”口号在全国传播开来后,急需一批反映石油会战的文艺作品。
春节后不久的3月中旬,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李劫夫突然接到中国音协的通知,请他务必在3月20日到大庆油田报到。李劫夫是国内有名的作曲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特别是1963年新创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都很有影响。由于长期艰苦的革命条件和过度的劳累,使他50出头就患上了多种疾病,多少年来一直和各种药物打交道。为了照顾他,院党委决定让刚过30岁的青年教师秦咏诚同去。
到大庆后,秦咏诚、李劫夫和《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被安排在1205钻井队,也就是“王铁人”(王进喜)担任队长的钻井队,在那里呆了3天,和“铁人”一起去井场,一起吃饭,一起开会。“铁人”和他们讲:“1959年我到北京开人代会,到处可以看到公共汽车上有个煤气包,就是汽车烧木炭作燃料,我看到这种情景心里非常难过。”“中国人必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我们再苦再累也要采出石油。让别人看看。我就不信,哪有我们中国人干不了的事!”
1960年,“铁人”的钻井队从玉门油田转战大庆。那时,全国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聚集在这里,吃饭没碗、没盆,只好把马槽子洗干净盛饭;没有吊车卸钻机,只好人拉肩扛运到井位。在高高的钻塔前,秦咏诚看到由于钻头质量不过关,钻探一米就得换一个10米长的新钻头,不但劳累,而且费时间。虽然已经到了春天,但北方的天气还没有暖意,他和李劫夫也想参加一下劳动,俩人抬了一下钻杆,居然抬不动,手上虽然戴着棉手套,手却冻僵了。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205钻井队用五天时间打出了大庆1200米的第一口优质井,创造了一个奇迹。回到招待所,秦咏诚久久回想着井场上见到的一幕幕:简陋的设备、恶劣的气候条件、艰苦的劳动、高昂的情绪、冲天的干劲儿……一切的不可能在这里皆成为可能;石油工人背井离乡,就是为了给新中国创造一个传奇,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石油王国。第二天,大庆党委宣传部拿来一些歌词,希望作曲家们为石油工人谱曲。其中,一首歌词一下子吸引住了秦咏诚,这就是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薛柱国,1936年出生,1951年15岁时参军,1956年20岁时转业到玉门油田,1961年转战大庆,一直从事文艺工作。多年的石油生活和长期的艺术积累,他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为石油工人写出一首自己满意的歌。
薛柱国的同事回忆他们当年共同搞创作的情景:“那阵子,睁开眼,大伙儿就在一起讨论,每天都在半夜12点钟吃夜班饭,之后睡一小会儿,起来接着搞创作。”“创作素材,是跑到工地上找。工地上有黑板,黑板上是工人们随意写下的‘歌词’。那些‘歌词’都是工人们彼此说话、喊号子,像信天游一样随意唱出来的。”1964年3月,中国作家慰问团来大庆,工人和艺术家们同台演出,演唱了薛国柱创作的《铁人是我的好师傅》等歌曲,受到了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后,当时著名的词作家希扬向薛柱国要歌词“学习学习”,薛国柱当天夜里写了三首,其中就有《我为祖国献石油》: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
哪里就是我的家。
红旗飘飘映彩霞,
英雄扬鞭催战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茫茫草原立井架,
云雾深处把井打,
地下原油见青天,
祖国盛开石油花,
天不怕,地不怕,
放眼世界雄心大,
我为祖国献石油,
石油滚滚流,
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秦咏诚看到这首歌词,脑海里出现了“王铁人”钻井队从玉门油田北上的情景,他们离妻别子,转战南北,不就是要为祖国献石油吗?能配得上这首歌词的曲子,应是列车勇往直前的快速节奏;能配得上这首歌词的旋律,应是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情感抒发……秦咏诚越想越激动,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跳动,呼之欲出。这天下午,在招待所的饭堂里,秦咏诚用20分钟就把这首歌的曲谱成了。
《我为祖国献石油》刊载于1964年《诗刊》4月号;同年6月4日,刊载于《光明日报》。1964年“五一节”,这首歌在长影乐团首次公开演唱,演唱者为演唱过《怀念战友》《蝴蝶泉边》《草原晨曲》等电影插曲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世荣。在大庆时,李世荣和工人们座谈,同秦咏诚探讨歌曲的每一个乐句,找到了那种表达石油工人满怀豪情的感觉。
演唱受到了热烈欢迎,以至于演唱几次都下不来台。这首歌唱出了石油工人“天不怕,地不怕”“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英雄气概和“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我的家”的家国情怀。
以后的几十年里,百万石油工人唱着这首歌,勘探和开发了新疆、大庆、辽河、胜利、塔里木等油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情景:一家两代人唱着这首歌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光荣的石油工人。《我为祖国献石油》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首歌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所大学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还是天南海北石油工人相互确认的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
《我为祖国献石油》也为年青一代所喜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曾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值港台歌曲盛行,他在一次大学生演唱会上唱起了这首歌,原以为台下的学子们会不感兴趣,但完全出乎意料,音乐一响,全场学生情绪激昂,将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刘秉义深刻地感到这首歌能够震撼几代人,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它虽然唱的是石油工人的壮志情怀,但同时也唱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内涵。
1989年,全国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颁奖晚会上,当国家领导人把大红获奖证书颁发给薛柱国时,大厅里一片掌声。30年后的2019年,《我为祖国献石油》又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但这时薛柱国和秦咏诚都已去世。
薛柱国一生创作了几百首歌词,但遗憾的是没有一部自己的歌曲集。在他去世八年后,他的女儿薛蔚收录了他创作的328部优秀作品,出版的歌曲集就叫《我为祖国献石油》,他的另一部作品《踏着铁人脚步走》已经成为大庆市市歌。
秦咏诚创作了这首歌曲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在大庆体验过生活,所以他后来担任电影《创业》的作曲。电影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也深为人们所喜爱。他被石油工人称为“石油作曲家”。他曾深情地说:“我和《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有生命之约,和油田有一生之缘。”他还创作了另一首著名歌曲,那就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各类晚会和群众性的演唱活动中,几乎都回响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